六合码头,始建于 1912 年。六合码头位于嘉陵江边,最初是土坎码头。
1925 年,同德丝厂购置了一台蒸汽锅炉,首开南充机械化缫丝先河。当时老百姓称之为锅炉厂,由此,码头也被称为锅炉码头。锅炉码头的名称口口相传,成为民间指称的地理坐标。经过刚才的观光路线,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,码头通过窄轨火车轨道与厂区连接。码头的主要功能是运进蚕茧、煤炭等原材料;运出生丝、绸缎等产品。
一百年前,引进蒸汽锅炉,以机械动力替代人工动力,这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。对于南充蚕 桑丝绸产业走向现代化,是一个巨大进步。从晚清到民国,中国经济和社会开始艰难的现代化转 型。民族工商业的一代先驱,以开放的心态,为古老的产业接纳新技术。
以何种姿态迎接时代的变革,将决定事业兴衰。六合丝厂这一代创始人是积极、开放的。
长期处于农业时代的中国社会,尤其是乡村,极为缺少现代公路交通。
城市、乡村都依水系河流而设置,主要交通都依赖水路。 以水为路,以船舶承载货物,对于旧时代而言这是最经济的方式。
六合丝厂的原料和产品运输,也就必然是以嘉陵江水上运输为主。所以,窄轨火车和锅炉码头的组合运用,对六合丝厂的生产运行,堪比动脉一样重要,也因此成为六合丝厂国家级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窄轨火车线是厂区到码头的重要运输线路,火车将丝绸产品从厂区运出,经过民居、田园,运输到嘉陵江边的锅炉码头,经过重庆,进入长江,再以江南和上海贸易中转,远销海内外市场。南充丝绸产品,走出四川,走出中国,走向世界的起点,就是我们此刻所见的码头。
一粒蚕茧,丝绪千米,可以纵贯古今。
一座工厂的历史,一部机器的历史,几代蚕桑丝绸产业人的历史,可见工艺的进步,可见技术的革新,可见社会的变革,可见时代的鼎新。
百年六合的这一段历史,是南充蚕桑丝绸史的缩影,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,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真实具体的写照。
“百尺琼楼高望果州甲第, 一枝彩笔大写嘉水文章 ”。
今天的丝绸源点景区,以时间、空间、人文等多维度设计与文化表达,呈现出蚕桑丝绸主题的历史与文化、生产与工艺。这里是目前我国少有的,在历史人文、科学技术、社会经济、建筑空间等方面,具有多维度、高品质的国家级工业遗产文化景区。
历史的坐标与现代文明,在这里交相辉映。
这里不但展示过去,同时也折射着现在与未来。
希望丝绸源点景区、百年六合历史 ,给您留下见证历史的感受。